人人都应该懂一点项目思维
素材来源: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】
使用内容出于传播和学习的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与联系,将及时更正删除。
你是否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棘手问题,不知道怎么做,也不知道如何下手?
是否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临时工作,对未来无法预测?
是否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的“是”或者“不是”的对立答案,从而无法突破思维惯性,或钻入牛角尖中......
如果你存在以上的思维问题,那么接下来的文章或许可以给你一点答案。
项目思维
项目思维相当普遍。许多行业,特别是软件开发人员,都将职业生涯花在项目和项目管理上。大型组织通常有PMO(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,项目管理办公室)部门。这并不奇怪,因为这种方式已经存在很久了。我们倾向于从项目的角度来思考需要完成的事情。
那么项目思维是什么呢?
是一种通用的底层思考能力,顾名思义,就是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、场景、诉求和状态、按照项目的方式去处理,使用“项目管理”的能力进行完善和解决。
看起来平平无奇,但其强大之处在于逻辑性、扩展性、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。
项目思维的重点在于交付。可以是对于特定功能或软件的交付,或者说实际上是任何产品的交付。从飞机到房屋亦是如此。那么由于专注在交付上,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时间轴和日程表。(见下图)
在这样的情况下,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,是否预先制定产品规格,设定具有时间节点的日程表,以及按照这些日期完成交付。
项目的组成
了解项目思维之前,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项目。
PMBOK中给出的定义,项目是产生产品、服务、成果的临时性工作。基于我们对项目生命周期、过程、以及知识领域的理解,可以得出这样的扩展性结论,即项目5要素:
(1)项目有明确的目标
项目一定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这个目标是我们最后的“输出物”,也是做项目最重要的目的。
(2)项目有明确的的资源限制
很多项目人、产品人都容易忽略的一点:项目有明确的起止时间限制、成本限制以及质量要求限制,在项目中,这些限制也被称为“基线”。在这个前提下,做项目就变成了“需要遵守基线条件的前提下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工作”。
(3)项目有明确的执行步骤
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,既然有目标—知道要做什么—有基线—知道限制是什么,为了达到目标、又不突破限制,那么项目工作就应该有明确的执行步骤。步骤中包括要做什么、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、怎么做以及谁来做等。
(4)项目成功需要多方协同
项目中想要进行沟通,需要主动构建沟通渠道,信息通过渠道流转、融合,产生决策并宣传决策。构建项目的沟通渠道也可以让各方能够协同,意见得以交互,最终规避很多问题及风险。
(5)项目有隐形的规范标准
项目是否成功,不仅是显性的指标,还有很多隐形的标准需要参考。如果把考试定位成一个项目,目标是90分,虽然抄袭也能合格,但违背了标准规范,业务无法预判项目是否成功。所以在项目工作中,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守相应的标准规范,在合理、适度的状态下开展工作,最终才能达到多方满意,使项目成功的概率更高。
万事皆项目,一切的事项其实都有目标、资源限制、执行步骤、信息流转以及标准规范,那么项目思维就是在脑海中构筑这几个方面的思维能力,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很多工作和问题。
项目思维的组成
面对模糊环境下的模糊问题时,我们可以使用 项目思维来帮我们思考、破局。
(1)构筑目标
我们要解决一个目标、思考一个事项、完成一个任务,就需要找到这件事的目标
有时候这个目标是显而易见的,例如“编写项目总结报告”,或“如何应对员工流动性大”的问题,至少有据可循。
但越复杂、庞杂的环境,有时候会产生很多抽象问题和诉求,例如:如何构建项目经理考核机制以满足当前的交付需求;“如何进行项目信息化工具和搭建获取到项目必要的数据”等。
这类问题,我们很难快速找到核心目标,但是项目思维指导我们,此时需要换个角度去找到目标,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:
①找到提出需求的相关方,直接咨询,获取关于目标的建议
②找到提出需求的相关方,并找到这类诉求的工作环境、直击相关的问题、痛点,通过对现状调研获取目标
③找到相同场景的历史数据,通过分析总结获取目标
④找到行业数据或外部专家,结合实践找到目标
除此之外,为了目标能够达成,应符合几个原则,例如:可达成、可评估、可量化等。
(2)识别要素
项目包含很多要素:资源、进度、质量、沟通渠道、相关方......项目思维在识别项目目标,在思维中“立项”后,就要基于目标开展一系列工作,了解背景、原理、场景、痛点、诉求、可用资源等,顺藤摸瓜,找到核心信息(如下图)
(3)制定计划
前两项工作完成后,我们基本可以探索出如何实现项目的方法,也能大致归纳出步骤;如果是完全陌生的领域,项目思维仍然可以帮我们找到思路 ;
可参考以下几点:
①找行业专家了解,打开思路,获得框架方案;
②找历史数据和最佳实践方案,参考之前的成功经验;
③找跨行业的成功案例,看能否跨界复用;
④如果是完全没有涉及过的目标,那么就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,找到小目标对应的成功案例
进行以上思考后,制定可以落地的工作计划,将目标与资源连接在一起。
(4)建立标准
无规矩不成方圆,项目想要达成目标必须把资源花在刀刃上,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;在建立标准上,应设立如下规则:
①各相关方应遵循工作规范:怎么做好、怎么做不好;
②各相关方应遵循工作步骤:先做什么、再做什么、谁来做、紧跟前后;
③各相关方应参考质量标准:做出来的内容符合要求、遵循要求
④如果事情不在计划内,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进入正轨
(5)保持协同
在万物互联的时代,紧靠个人力量能完成的事项屈指可数,任何行动和目标都与各相关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因此协同起各方优势,结合大家的智慧与资源、经验、时间等,可以帮助项目走向成功。
可建立以下机制:
①建立协同机制,让大家知道自身的定位、职责
②建立沟通渠道,让信息可以交互、流通、融合
③建立决策机制,让目标、限制、规则可以得到共同理解
(6)风险意识
风险意识是项目思维中最重要的意识之一!
因为养成了对资源评估的思维习惯,那么潜意识就自然而然的会考虑类似的“如果资源不能按照我们要求的去运作”这类问题。
风险意识是对不确定事物的一种预测,在逻辑中模拟现实与预期不匹配时的思维场景。但风险意识不只是回答“如果无法达到”会怎样之类的问题,风险意识还帮助提高思维的主观能动性。
(7)主观能动性
项目经理的主观能动性毋庸置疑。是有韧性、不怕锤、不怕背锅、充满耐心的。
毕竟,面对项目的复杂场景,项目经理几乎从来没有觉得“只能这样”或“非0即1”,这是避免进入牛角尖,防止思维受到局限而窄化。
懂得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和方法,不放弃、不抛弃,是项目思维的精髓所在
人人都应该懂一点项目思维
素材来源: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】
使用内容出于传播和学习的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,请与联系,将及时更正删除。
你是否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棘手问题,不知道怎么做,也不知道如何下手?
是否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临时工作,对未来无法预测?
是否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的“是”或者“不是”的对立答案,从而无法突破思维惯性,或钻入牛角尖中......
如果你存在以上的思维问题,那么接下来的文章或许可以给你一点答案。
项目思维
项目思维相当普遍。许多行业,特别是软件开发人员,都将职业生涯花在项目和项目管理上。大型组织通常有PMO(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,项目管理办公室)部门。这并不奇怪,因为这种方式已经存在很久了。我们倾向于从项目的角度来思考需要完成的事情。
那么项目思维是什么呢?
是一种通用的底层思考能力,顾名思义,就是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、场景、诉求和状态、按照项目的方式去处理,使用“项目管理”的能力进行完善和解决。
看起来平平无奇,但其强大之处在于逻辑性、扩展性、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。
项目思维的重点在于交付。可以是对于特定功能或软件的交付,或者说实际上是任何产品的交付。从飞机到房屋亦是如此。那么由于专注在交付上,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时间轴和日程表。(见下图)
在这样的情况下,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,是否预先制定产品规格,设定具有时间节点的日程表,以及按照这些日期完成交付。
项目的组成
了解项目思维之前,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项目。
PMBOK中给出的定义,项目是产生产品、服务、成果的临时性工作。基于我们对项目生命周期、过程、以及知识领域的理解,可以得出这样的扩展性结论,即项目5要素:
(1)项目有明确的目标
项目一定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这个目标是我们最后的“输出物”,也是做项目最重要的目的。
(2)项目有明确的的资源限制
很多项目人、产品人都容易忽略的一点:项目有明确的起止时间限制、成本限制以及质量要求限制,在项目中,这些限制也被称为“基线”。在这个前提下,做项目就变成了“需要遵守基线条件的前提下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工作”。
(3)项目有明确的执行步骤
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,既然有目标—知道要做什么—有基线—知道限制是什么,为了达到目标、又不突破限制,那么项目工作就应该有明确的执行步骤。步骤中包括要做什么、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、怎么做以及谁来做等。
(4)项目成功需要多方协同
项目中想要进行沟通,需要主动构建沟通渠道,信息通过渠道流转、融合,产生决策并宣传决策。构建项目的沟通渠道也可以让各方能够协同,意见得以交互,最终规避很多问题及风险。
(5)项目有隐形的规范标准
项目是否成功,不仅是显性的指标,还有很多隐形的标准需要参考。如果把考试定位成一个项目,目标是90分,虽然抄袭也能合格,但违背了标准规范,业务无法预判项目是否成功。所以在项目工作中,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守相应的标准规范,在合理、适度的状态下开展工作,最终才能达到多方满意,使项目成功的概率更高。
万事皆项目,一切的事项其实都有目标、资源限制、执行步骤、信息流转以及标准规范,那么项目思维就是在脑海中构筑这几个方面的思维能力,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很多工作和问题。
项目思维的组成
面对模糊环境下的模糊问题时,我们可以使用 项目思维来帮我们思考、破局。
(1)构筑目标
我们要解决一个目标、思考一个事项、完成一个任务,就需要找到这件事的目标
有时候这个目标是显而易见的,例如“编写项目总结报告”,或“如何应对员工流动性大”的问题,至少有据可循。
但越复杂、庞杂的环境,有时候会产生很多抽象问题和诉求,例如:如何构建项目经理考核机制以满足当前的交付需求;“如何进行项目信息化工具和搭建获取到项目必要的数据”等。
这类问题,我们很难快速找到核心目标,但是项目思维指导我们,此时需要换个角度去找到目标,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:
①找到提出需求的相关方,直接咨询,获取关于目标的建议
②找到提出需求的相关方,并找到这类诉求的工作环境、直击相关的问题、痛点,通过对现状调研获取目标
③找到相同场景的历史数据,通过分析总结获取目标
④找到行业数据或外部专家,结合实践找到目标
除此之外,为了目标能够达成,应符合几个原则,例如:可达成、可评估、可量化等。
(2)识别要素
项目包含很多要素:资源、进度、质量、沟通渠道、相关方......项目思维在识别项目目标,在思维中“立项”后,就要基于目标开展一系列工作,了解背景、原理、场景、痛点、诉求、可用资源等,顺藤摸瓜,找到核心信息(如下图)
(3)制定计划
前两项工作完成后,我们基本可以探索出如何实现项目的方法,也能大致归纳出步骤;如果是完全陌生的领域,项目思维仍然可以帮我们找到思路 ;
可参考以下几点:
①找行业专家了解,打开思路,获得框架方案;
②找历史数据和最佳实践方案,参考之前的成功经验;
③找跨行业的成功案例,看能否跨界复用;
④如果是完全没有涉及过的目标,那么就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,找到小目标对应的成功案例
进行以上思考后,制定可以落地的工作计划,将目标与资源连接在一起。
(4)建立标准
无规矩不成方圆,项目想要达成目标必须把资源花在刀刃上,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;在建立标准上,应设立如下规则:
①各相关方应遵循工作规范:怎么做好、怎么做不好;
②各相关方应遵循工作步骤:先做什么、再做什么、谁来做、紧跟前后;
③各相关方应参考质量标准:做出来的内容符合要求、遵循要求
④如果事情不在计划内,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进入正轨
(5)保持协同
在万物互联的时代,紧靠个人力量能完成的事项屈指可数,任何行动和目标都与各相关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因此协同起各方优势,结合大家的智慧与资源、经验、时间等,可以帮助项目走向成功。
可建立以下机制:
①建立协同机制,让大家知道自身的定位、职责
②建立沟通渠道,让信息可以交互、流通、融合
③建立决策机制,让目标、限制、规则可以得到共同理解
(6)风险意识
风险意识是项目思维中最重要的意识之一!
因为养成了对资源评估的思维习惯,那么潜意识就自然而然的会考虑类似的“如果资源不能按照我们要求的去运作”这类问题。
风险意识是对不确定事物的一种预测,在逻辑中模拟现实与预期不匹配时的思维场景。但风险意识不只是回答“如果无法达到”会怎样之类的问题,风险意识还帮助提高思维的主观能动性。
(7)主观能动性
项目经理的主观能动性毋庸置疑。是有韧性、不怕锤、不怕背锅、充满耐心的。
毕竟,面对项目的复杂场景,项目经理几乎从来没有觉得“只能这样”或“非0即1”,这是避免进入牛角尖,防止思维受到局限而窄化。
懂得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和方法,不放弃、不抛弃,是项目思维的精髓所在
Copyright 2005-2020 jrexpo.com Incorporated. All Rights Reserved
| 版权所有:JUST RIGHT EXPO | 备案号:浙ICP备11040755号-3 DESIGN BY:嘉诺展览数据中心